08
07月
2019
初心不渝 青春火花丨王文西:项目不完发不断的编辑匠人
发布时间:2019-07-08 发布者:红网记者

7月,盛夏。湖南岳麓书社四楼编辑部,岳麓书社文博考古编辑部副主任王文西,摸着自己一头干净利落的短发,恍惚间,竟有一种不适应的感觉。

去年夏天,在这个地方,他还是一头及腰的长发。

从短发到长发,再到短发,见证的是一套《中华大典·艺术典》的完成,也是一个出版人的匠人初心。


一个很多人都说不可能完成的项目


2007年,从湖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研究生毕业后,王文西进入岳麓书社,跟随师傅管巧灵进行了4年多的古籍整理、文博考古方面的图书编辑工作。

2012年,未满30岁的王文西接手了《中华大典·艺术典》的编辑出版任务。对我来说,《中华大典·艺术典》是自己首次独立挑起一个编辑部完成的国家重点出版项目,有着非凡的意义。

其实,早在1987年,岳麓书社就开始参与筹备《中华大典》的出版工作,2006年,岳麓书社就已经启动《中华大典》子项目《艺术典》的编纂工作,但受制于各种实际困难,项目一直没有完成。

25年都未完成的项目,可见困难之多,难度之大……所以,在王文西正式接下项目前,身边有很多劝告的声音,这项目不可能完成的,你别跳火坑。

社长易言者的三次谈话,打消了王文西心里的不确定。

事在人为。成为他新的座右铭。

也是在这年的年度选题论证会上,王文西立下了项目不完成不剪头发的誓言,既然话已说出口,不管用什么方式都要做到。


一头留了6年的长发


编校《中华大典·艺术典》过程,和想象中的一样,并不顺利。

很多分典差不多都处于停滞状态,只有《陶瓷艺术分典》有完整书稿并且初步校过一轮清样。大典的书稿需要进行大量的古籍资料的普查工作,有些作者在面对多个艺术门类专业性方面存在一些困难使得交稿时间延误。

从前期的资料查重、底本核对、引文归经入纬及排序,到书稿录入、断句标点,再到编纂书稿、编校清样。一次编辑,两种身份。王文西既当责任编辑,又当不署名的作者。

头发越来越长,大典的编辑工作也渐入佳境。

2018年春节前夕,王文西终于拿到了全套的八本《中华大典艺术典》新书。2018年结项验收时被基金办评为优秀等级。


一种甘受板凳一坐十年冷的坚守


6年的长发,剪断了。一本新书,问世了。

王文西用6年的长发展示着他的任性与坚持,展现了出版人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到底是什么?在王文西看来,在岳麓书社,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师傅带徒弟手把手教出来的专注;是一种承受板凳一坐十年冷的寂寞,是一生对于编辑这个职业的敬畏。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一种坚守与执着,王文西从业以来至2018年,参与策划、执笔申报、承担编校国家级重点出版规划项目如《中华大典·艺术典》《走马楼西汉简牍》《湖南石刻文献集成》等合计有16项。

另有《湘籍辛亥革命风云人物传记》《中国乡村生活画卷》《湖南重大考古发现》等5个项目入选湖南省十二五出版规划项目之列。

在编辑工作之余,他还参与图书编纂,2018年参与编纂出版《虞舜大典·图像卷》,目前正在负责《湖南石刻文献集成》之怀化卷、湘潭卷的编纂工作。


一批出版人的坚守


1987年岳麓书社参与筹备《中华大典》项目到2018年《中华大典·艺术典》出版。

30多年,3代读书人投入这项漫长枯寂的工作中。这条路上,有人始终坚守,有人中途离开,也有人没能等到与大典的见面。

在此期间,《服饰艺术分典》主编李之檀、《艺术典》外聘编辑廖承良等作者和编辑带着未见成书的遗憾辞世。

更让王文西歉疚的是,每年春节前他都会去北京与《艺术典》总主编中央美院金维诺教授见面,2018年因为拿到新书时离过年只剩三天买不到票。想着年后背着新书去医院给老人家拜年,却在大年初四接到了金老助手打过来的电话,94岁的老人家已于大年初二去世,一切都来不及了。

时间改变的是头发的长度,不变的是这群出版湘军的匠心。

也正是因为有着像王文西这样湖南出版人的坚守,才有了《走向世界丛书》《中华大典·艺术典》《中国古代历史图谱》《湖南石刻文献集成》等一批有集成意义的重点图书相继得以出版或立项。


关于出版社
ICP备案号:湘ICP备05001813号-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湘)字 021号 技术支持:飞卓网络